为了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不断提高大学生骨干、团干部、青年知识分子等青年群体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进一步坚定团员青年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引导青年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特制定教育科学学院“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细则。
一、培养目标
政治坚定、德才兼备、素质全面、模范表率、堪当重任的未来领导者。
二、培养对象
我院各级各类学生干部、学生社团干部、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及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
三、培养原则
1、坚持重点与一般相结合。突出抓好品学兼优的院级团总支学生团干部、院级学生会干部、学生社团骨干、理论学习骨干及在学术科技、文化体育等方面成绩突出的优秀学生等重点群体,促进他们中的优秀分子成长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为广大团员青年树立榜样、树立导向,进而辐射带动其他团员青年。
2、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高校共青团组织思想育人、实践育人、创新育人、文化育人的优势,通过组织理论讲座、课外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文化体育、课题研究等活动,帮助大学生骨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学习和掌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了解国情,认识社会。
3、坚持组织培养与自主教育相结合。充分发挥院党总支、院团总支的指导作用,科学规划,分级负责,分层实施,分类施教。充分调动各类学生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自我教育。
4、坚持阶段培训与长期培养相结合。既要针对各类学生骨干的不同特点进行阶段性培训,又要坚持贯穿始终,从选拔、培养、使用、推荐等环节对他们进行长期培养,突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学生骨干培养的持续性。
5、坚持教育引导与满足需求相结合。要坚持把引导学生骨干“永远跟党走、争做新一代”作为首要任务,既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教育学生骨干,又要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骨干的成长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扎实有效职业规划与培训工作。
四、培养机制
紧扣“政治坚定、德才兼备、素质全面、模范表率、堪当重任”的培养目标;建立院级培养体系,形成学院学生骨干培训班的培训平台;围绕坚持不懈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青年、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鼓舞青年、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凝聚青年、以“永远跟党走、争做新一代”的时代使命感召青年的五大主题;以院团总支、院学生会、院学社联为主阵地;以理论培训、红色论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基地建设、对外交流、树立典型等为主载体,构建常抓不懈的长效培养机制。
五、培养内容
1、开展理论学习活动
组织“理论殿堂”、“思想列车”等时事政治专题讨论;安排爱国影视片观摩讨论活动;进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包括“八荣八耻”荣辱观的教育,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教育、革命理想教育、共产主义道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广大学生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2、团校理论武装
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团学组织、教育青年学生作为共青团员的首要任务,把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通过开展理论学习、主题团日、专题宣讲、形势报告、座谈研讨、参观实践、座谈研讨、志愿服务等系列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学生全面了解国家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加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
3、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继续加强组织大学生骨干在假期组队参加“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志愿服务等形式,深入到农村、社区、乡镇民营企业等基层一线开展生产劳动、社会调查、参观考察等实际工作,增加大学生骨干对国情、社情、民情的了解,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围绕社会焦点问题广泛组织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查;继续组织和引导大学生骨干积极参加志愿服务,增强大学生骨干的社会责任感。
4、加大推优工作力度
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乐观进取,自立自强,奋发成才。加大对重点培养群体和个人典型的选拔、表彰、宣传和后续培养力度。在各类荣誉称号的评选中,注重对候选人思想政治素质的考核。完善推优制度,源源不断地向党组织输送优秀团员,使“推优”工作成为我院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主要抓手。
5、加强学生社团的建设
重点加强对社团干部、骨干力量的选拔、培养和监督;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建立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提升社团的活动层次,将校园文化建设引向深入;重视交流学习。
6、开辟大学生理论学习阵地
依托学院学生工作网站、QQ、微信公众平台等网络资源,建立学院“青马工程”学员网上交流平台,同时建立定期小组讨论交流制度,加强学员间的沟通交流;建立学员互评制度和学院考察制度,对学员在工作中的“德”和“才”加以实际考察;建立优秀学员激励制度,对于表现优秀的学员加强后续跟踪培养。
六、工作保障
1、组织分工
全院范围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实施工作在教育科学学院党总支的领导下,由教育科学学院团总支实施。
2、硬件保障
一是经费保障:划拨经费,挖掘社会资源,为培养工程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二是阵地保障:要依托学校组织部每学期党校、校团委每学期团校等,强化阵地建设;努力构建能够广泛影响青少年的强大网络阵地。三是师资保障:党政领导、团总支书记、辅导员组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导师团,为培养工程提供师资保障。四是教材保障: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组织部订发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教程》和校团委发的《团校培训教材》等。
3、机制建设
一是在培养工程实施过程中,要通过规范培养时限、科学安排内容等途径,健全培养机制。二是建立重点培养对象信息库,切实加强跟踪培养,为他们的成才发展提供切实帮助。三是各班团支部要探索完善定期向党政组织积极举荐优秀青年人才的机制。四是健全推介机制,加大对重点培养群体中优秀典型的选拔、表彰、宣传和推介力度。